外交,本來就是一門使得追求價值觀、想法不同的國家順利交往的學問。因此,像本次論壇主旨所說的一樣,雖然各國的社會體制不同,但必須要著眼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價值觀的共通點”。[詳情]
弗雷表示,“人類的共同價值觀是大多數國家和文化自愿接受的一套共同價值觀和道德原則,它構成了人類共存的基礎。這些價值觀是我們作為人類存在意義的一部分,它們告訴我們如何以尊重和誠實的方式行事,并創造一個健康和和諧的認知環境”。[詳情]
克羅地亞前總統斯捷潘·梅西奇:多邊主義是全球治理最重要基礎
多邊主義恰是全球治理最重要的基礎,也是應對當前全球威脅的保障。梅西奇強調,加強全球治理的民主基礎并非易事,特別是要排除那些想以經濟、技術、軍事統治全球的強大單邊主義政治力量的干擾。
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共同建設目標
沙拉夫以“通向和諧之路”為題發表了演講。他表示,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共同的建設目標,這是“因為我們人類是相連的,并應繼續保持如此,沒有任何單一國家能獨自面對全球威脅”。
俄羅斯聯邦前副總理謝爾蓋·M. 沙赫賴:中俄找到自主發展的特殊道路
沙赫賴說,中俄兩國拒絕按美國的規則行事,繼續自主發展,走自己的特殊道路。而在美國領導下,西方則企圖將世界各國分為“對”和“錯”,試圖領導一場反對“專制”政權的民主“十字軍東征”。
白俄羅斯前副總理阿納托利·托濟克:建立符合21世紀需要的世界新秩序體系
20世紀末21世紀初,人類陷入了一場深刻而系統性的文明多樣性危機。當今世界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符合21世紀現實需要的新秩序體系。
巴勒斯坦新聞部部長阿薩夫:濫用民主含義,就無法體現民主的價值
阿薩夫說,民主代表了人類發展的最高文明,重要的內容是避免沖突,消除壓迫、剝削和不平等。我們確實需要一個更公正的、建立在國際決議和民主的基礎上的國際秩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民主是共性的,歷史和文化是個性的
夏澤翰強調,“民主是一種共性的普遍追求,但歷史和文化卻是個性的,每個國家都必須制定自己特有的治理模式,以恰如其分地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文化與需求”。
非盟經社文化理事會主席阿博澤·埃爾瑪娜·穆罕默德·埃利蓋:建立具有全球共同價值系統的安全框架
埃利蓋提出,世界在思想、文化、技術領域快速發展,在全球化旗幟下取得諸多成果,某種程度上打破了各國和各民族人民在經濟、知識領域的屏障,交流因此變得簡單而順暢,但挑戰依然存在。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具有全球共同價值系統的安全框架,以表達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的真實想法,保障各國、各民族人民的人權。
美國腹地中國協會戰略顧問、美國駐柬埔寨前大使奎因:中國履行了常任理事國國際責任
2021年10月25日是中國在聯合國恢復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日。這一事件意義重大,在過去50年當中,中國履行了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國際責任,尤其在維護和平方面,累計派出近5萬名維和官兵參加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為極為動蕩的地區帶來了和平。
霍頓就中美關系以及美國腹地中國協會的活動發表了演講。他回憶了任州長期間在中國開設密蘇里州第一個貿易辦事處以及協助開辦密蘇里州第一所孔子學院的經歷,強調“必須關注為美中兩國創造機會,以促進兩國社會共同進步的方式進行合作”。[詳情]
他認為美式民主正在動搖,“深陷泥沼”,美國正在被引向寡頭政治方向,這是因為共和黨人讓選民更難參與選舉。自從特朗普競選失敗后,他們制定的法律和程序使州政府官員更容易在未來的總統選舉當中推翻或者扭轉選民的決定。[詳情]
西班牙共產黨主席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亞:建立更加開放的多極國際關系體系
“一帶一路”倡議是歷史上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現在的目標應該是讓整個國際社會都把這個倡議作為一個匯集和協調項目與資源的機會,并將它們用于改善受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的世界經濟。
越南社會科學翰林院院長裴日光: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
裴日光贊揚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革命和改革開放的努力下,已經完成了第一個百年目標”,并祝愿“正在加速實施第二個百年目標”的中國“在21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拉丁美洲社會科學學院秘書長喬塞特·阿爾特曼·博爾馮:多邊主義是維護國際和平穩定最佳選擇
博爾馮強調,“在全球大國關系加速變化的背景下,多邊主義是維護國際和平與穩定、實現平衡的最佳選擇”,必須“化危為機”,推動“更好的多邊主義”。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鄭永年:條條大路通“民主”
鄭永年認為,中國共產黨用一百年時間探索民主實踐,走過了艱辛歷程。一百年來,中國主要的民主樣式可概括成三類。一是總體民主。二是協商民主。三是政策參與,我們現在提出來全過程民主,實際上指的是政策參與的民主。
哥倫比亞國立大學政治研究與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迪亞納·戈麥斯:美式民主制度為資本服務
戈麥斯強調,在國際社會和經濟關系中,新自由主義政策是存在缺陷的,資本和市場機制在國家權力結構中享有特權,私營部門和社會團體行使著此前屬于國家的權力。
塞內加爾夸梅·恩克魯瑪哲學俱樂部執行秘書長、杜波依斯研究所科學部主任查爾斯·羅曼:西方民主是少數人的民主
西方民主模式的特點是唯我獨尊,把其他政治制度視為專制主義、獨裁和無政府狀態。
塞浦路斯歐洲大學前校長科斯塔斯·古利亞莫斯:資本主義不能等同于民主
古利亞莫斯表示,在當今世界,繼續強調所謂西方民主模式的重要性已經不合時宜。西方民主已經轉變成一種民主政體的混合模式,其地位被嚴重高估了。
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歐洲民族學學部薩克森研究所人文學院副教授尼爾斯·朱爾·尼爾森:美式民主存在長期的、持續的危機
雖然在整個歐洲,民主呈現出許多不同的形式,有時候會受到民粹等問題的挑戰。
湯加總統外交事務委員會顧問彼得·希里亞·奧蒂諾:太平洋島國對西方民主失去了信心
奧蒂諾指出,所謂“善治”的“普世價值”觀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手段,用以支持西方大國繼續干涉小國事務。在環境方面,太平洋島國人民的生存始終都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
敘利亞駐華大使伊馬德·穆斯塔法:民主制度的“裁判”?美國沒有資格!
穆斯塔法認為,美國根本沒有資格成為民主的判官,也不配決定某種政治制度是否是民主的。美國現有的制度遠稱不上民主,更無法實現自由。
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漢弗萊·莫希:將美式民主強加于他國是大錯特錯
莫希指出,美國試圖將自己的民主模式強加于伊拉克、利比亞和阿富汗等國,得到什么結果呢?是沒完沒了的戰爭、政治混亂、哀鴻遍野。
美國《全球策略信息》華盛頓分社社長威廉·瓊斯:美式民主概念其實是一個謊言
瓊斯表示,所謂的西式民主概念,對于西方國家來說都是一個災難。它正在嚴重萎縮、退化,我們已經看到很多西方國家包括美國的傳統政治精英開始清醒,不再沉迷于所謂的民主謊言。
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西方民主=富人和權貴的游戲
美國總統拜登與他選定的一些國家舉行“民主峰會”,宣稱要“捍衛民主,反對威權,解決和打擊腐敗,以促進對人權的尊重”。但這次峰會的動機和意圖可謂是司馬昭之心。
中國人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所有變化都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社會經濟政治實踐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在各項實際工作中,中國政府與億萬人民一起,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斷努力。[詳情]
不同民主形式具有各自的優越性。事實表明,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非常適合中國的發展,同時擁有高度的制度優越性。中國的成功讓全球都意識到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相比于資本主義民主,毫無疑問,中國的民主更加高效。[詳情]
中國的實踐證明,中國實行民主集中制能夠實現有效的國家治理,此次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優異表現,充分彰顯了這種制度優勢。此外,中國政府始終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根本遵循,中國各社會群體無論有什么樣的合法利益訴求都能得到反映。[詳情]
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實踐重在人民參與、人民主導、人民監督,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得到充分體現。中國的社會主義民主道路以維護人民最根本利益為宗旨,是最廣泛、最真實、最有效的民主。[詳情]
馬里前外交官、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約羅·迪亞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值得他國學習
西方國家的民主體系是名副其實的競技場,多個政黨經常發生沖突,導致國家不穩定。
巴西圣保羅州立大學教授路易斯·安東尼奧·保利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創造美好未來
世界各國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阿根廷科爾多瓦國立大學教授古斯塔沃·恩里克·桑蒂彥:正確理念助推中國發展
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重大理念,既提升了中國自身的發展質量,也改善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阿爾及利亞絲路新聞網總編哈利勒·阿卜杜勒·卡迪爾:堅守初心使命 實現國家富強
今天的中國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可以很自信地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站起來了、富起來、強起來了。
葡萄牙中國觀察研究所所長魯翊君:中國的人民民主是高質量的人民民主
中國共產黨不斷豐富民主思想和實踐,始終堅持人民民主,不斷加強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包括民主選舉、民主協商、基層民主等。
塞拉利昂馬可尼大學中國非洲研究中心主任阿爾法·賈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順應歷史大勢
賈洛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將讓全人類受益。我們應以國家為主體,共同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確保每個人都從中受益。
西班牙共產黨主席 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亞:為構建人類美好幸福生活共同努力
森特利亞號召世界各地的政黨和國際社會積極響應中國提出的重大理念和倡議。
泰國暹羅智庫主席、泰國正大管理學院副校長洪風:中國之光將成為人類文明的愿景
民主是全人類共同的價值,民主就是人民當家作主,世界上的民主形式不是千篇一律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中國治理成效斐然
中國在這一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建立了反映人民意愿的國家制度,找到了公平合理的方式,不斷深化人民和國家的關系。
湯加太平洋事務委員會會長、總統外交事務顧問彼得·希里亞·奧蒂諾:中國為推動新興國家發展提供智慧和方案
中國的成功是建立在強有力的領導、努力工作和勇敢決定的基礎上。
英國倫敦市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思義:真實的民主制度促進了中國發展
社會主義中國的人權與民主狀況遠優于資本主義的人權與民主狀況。
美國《全球策略信息》華盛頓分社社長威廉·瓊斯:一帶一路是合作共贏、共同發展之路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帶動了各國的共同發展,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打造了交通運輸網絡,促進了商品貿易往來,為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創造機會。
意大利亞洲觀察家主席羅密歐·奧蘭迪:中國的民主豐富了人類政治文明形態
中國民主的目標之一就是解決落后與發展問題,中國的理念也得到了包括亞洲、非洲和拉美的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認同。
韓國亞洲研究所所長貝一明:中國道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養分
孔子主張的賢人政治是有道理的,但我們應該追求傳統儒家民主的精神,而不是形式。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是可以為當今世界提供啟迪與智慧的寶庫。
塞內加爾夸梅·恩克魯瑪哲學俱樂部執行秘書長、杜波依斯研究所科學部主任查爾斯·羅曼:中國民主的理論基礎
通過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在公共和民主空間中考慮到不同的民族、黨派、階層、職業,這是一個圍繞合作而非競爭的民主模式。
阿爾巴尼亞全球化研究所執行主任馬塞拉·穆薩貝盧: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實現包容性全球治理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各國分享經驗,共同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機會,消除不平等,使每一個個體真正獲得應有的尊嚴,使每一個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印度新德里金磚國家研究所所長高興:美國“民主峰會”實際上是一種新威權主義
美國舉辦的“民主峰會”,貌似民主,實際上就是一種新威權主義。西方國家內部正面臨越來越明顯的不平等,無論有幾個政黨輪流執政,實際上都于事無補。
白俄羅斯中國問題研究專家、西安外國語大學外籍教師達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走得好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實踐證明,這條路走得對、走得通,而且一定能走得穩、走得好。
加納新聞學院綜合傳播科學學院院長莫德斯特·福蘇:民主應該實現本土化
非洲必須實施良政制度、好的領導,應把充滿活力的學術界作為政府業務的中心,引領研究的方向,使所有成熟發展的領域的研究得到落實。
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前副議長、前交通部部長、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詩杰:布丁到底好不好吃,只有吃了才知道
報告顯示,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總體滿意度在90%以上,表明中國人民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高度信任和信心。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教授唐邁:應建立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民主模式
美國是威權主義政府,是寡頭政治?,F在有必要建設以集體主義、而不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民主和政治模式。
拉丁美洲社會科學理事會“中國與世界權力地圖”工作組聯合協調員加布里?!っ防镏Z:將西方民主視為唯一民主形式要不得
一個更加民主的世界,意味著對人民自主權的有效尊重,并建立自己通往民主的道路。
北京外國語大學非洲學院講師(索馬里)伊斯曼:民主不是哪國專利,而是人民的權利
中國民主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中國的民主觀就是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結果,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要求。
德國國際席勒學會創始人、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西方民主是不完美的
雖然不少國家有民主制,但實際上不過是某國式的專制而已。最理想的模式,就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因為這包含了“人類”這一整體概念。
阿根廷國家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維克多·拉米羅·費爾南德斯:應學習中國大力提高拉美國家發展能力
拉美國家應向中國學習經驗,將工業化發展更好地融入成功的全球化過程中,同時進一步推動區域一體化,提高南半球國家的經濟能力和社會凝聚力。
意大利克拉斯傳媒集團總編輯兼首席執行官保羅·安德里亞·帕奈爾:必須加強數字時代對虛假新聞的監督
有必要加強對數字技術的監督,通過向社會公眾提供正確和專業的新聞信息,才有利于真正推進民主的實現。
阿富汗楠格哈爾大學孔子學院研究院研究員穆罕默德·可汗·瓦爾達克:民主并非是一個空洞的口號
真正的民主政府必須以人民的利益為重。一個國家的民主,是該國人民在經濟、政治和所有領域都有平等參與的權利。
阿塞拜疆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阿克巴爾·胡塞諾夫:阿塞拜疆支持“一帶一路”倡議
一是中國投資阿塞拜疆的能源項目;二是加強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設;三是在旅游領域開展更為積極的合作;四是加強人工智能的應用。
柬埔寨皇家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金平:西方民主已被用于錯誤的方向
民主最好的評判標準應該是人民是否有權治理國家,人民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他們是否獲得了自我實現和幸福。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法律研究所教授安都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富有成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是法律正義的主體,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符合中國的實際。中國的公共政策尋求使得中國人民在每個法院案件中都能夠感受到公平和正義。
巴基斯坦巴中研究所所長穆斯塔法·海德爾·賽義德:中國現代化道路堪稱典范
民主的最好形式是實現人民有安全感和不斷改善的生活水準。對第三世界國家來說,中國模式值得我們學習。
利比里亞非洲發展協會高級顧問、研究員安·多拉·卡波·戈米:民主就是要增進人民福祉
民主治理實際上就是要改善人民總體的福祉,否則的話,就沒有任何意義,而且必須要促進民主、和平和安全、可持續發展。
埃及金字塔報副總編、伊斯蘭教科文組織新聞干事薩米·卡姆哈維:尋找共同點十分必要
如果一項政治制度不能實現人民的福祉,也不能為人民提供基本服務,那么它就是失敗的。中國應該與其他國家建立更強大的聯盟,尋找更多的人類共同點。
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主席路易斯·奧斯特·貝克:教育是提升民主質量的核心要素
向公眾提供同等的教育,不僅是實現民主的必要,也是提高民主效率的有效路徑,還可以避免敵對狀態的產生。
秘魯天主教大學法學院教授、秘魯憲法法院前院長、國際憲法學協會執委會副主席塞薩爾·蘭達:對限制人類發展的制度進行全球反思
有必要進行全球立憲,對那些限制尊重人類尊嚴的制度和行為進行反思。
老撾國立大學國際關系辦公室副主任蓬瓦·披馬空:中國是21世紀民主與經濟良性互動樣板
平等的原則是民主所固有的,是一個國家實現經濟更加健全和繁榮的手段。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作為我們的參考樣板。
白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德米特里·斯馬利亞科伊:沒有現代教育就不可能發展民主和人權
在現代世界中,發展是通過普及教育來實現的。教育可以培養人的創造力、創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確保國家可持續發展。
西班牙知華學會名譽主席馬塞羅·姆尼奧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不是烏托邦
鑒于當今文明的多樣性,如果不進行大量持久的對話,就不可能達成一致意見。這是共建烏托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類共同未來的路線圖之一。
巴西瓦加斯基金會教授高文勇:中國沒有把治理模式強加于他國的傳統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推動實現了中國人民盼望已久的經濟社會發展。中國共產黨取得了彪炳史冊的矚目成就,說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治理模式的成功。中國的成功經驗,使其有理由將其治理模式視為一個范本。
愛爾蘭德博爾達研究所所長彼得·愛默生:二元投票制度不能真實反映民意
愛默生從民主作為一種決策方式的起源著手,討論了二元投票制度的缺陷。這種二元投票制度并不能真實反映民眾的意愿,選票準確反映出的是“提出問題的政治家的意愿”。
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科學院哲學和社會政治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任奇納爾·烏梅塔列娃:必須變革現有的文明發展模式
當今國際社會政治秩序加速瓦解,人類的既有意識形態和社會經濟格局已無法有效發揮作用,而目前還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和科學能夠為人類指明方向。
阿根廷《當代》雜志創始人兼主編伍志偉:不應將某種民主理念強加給其他國家
伍志偉強調了民主多樣化的重要性。他認為,國際交流不應在不平等的兩方之間進行。最好的交流是在相互尊重對方主權的兩個國家之間進行。只有以平等為基礎,交流才能豐富各國的民主制度。
巴基斯坦國防大學國際關系系研究員福齊亞·阿明:每種民主都是不同的
阿明表示,在民主政體中,人民是至高無上的,最終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中。民主國家是人民有權參與決策過程的國家。
印度中國研究所副所長葉文:應超越西方價值觀來討論民主
葉文認為,民主是一種核心信念,同時民主也能像任何其他哲學和意識形態一樣被用于管理國家事務,從而具備交流性和包容性。
沙特阿拉伯研究與知識交流中心主席葉海亞·本·朱奈德:實現民主有多種方式
朱奈德以阿富汗為例,批判了美國輸出民主的虛偽及其引發的災難性后果。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各國人民的權利,而不是哪個國家的專利。
伊朗國際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阿里禮薩·米爾尤賽菲:地區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米爾尤賽菲以《全球良好治理與和平發展》為題發表了演講。他強調了地區主義對于維持中東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意義。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凱利·布朗:多元化非常重要
關于國際關系民主化,布朗重點討論了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與中國的關系。目前,中國人口占全球的五分之一,GDP占全球總量的比例在未來幾年只可能繼續上升。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既是一種必然,也是水到渠成的。
俄羅斯俄羅斯夢與中國夢分析中心主任尤里·塔夫羅夫斯基:華盛頓正在試圖重走老路
美國打算建立新的貿易和軍事集團,并利用它們建立旨在遏制中國的全球體系。這不是美國第一次試圖拉攏盟友遏制自己假想的中國威脅。
塞爾維亞國際政治與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沃娜·拉捷維卡:應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到世界各地
拉捷維卡從理論淵源和世界影響角度,探討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發展長期關系的戰略思想基礎。
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中國研究所副所長張添財:擁護包容、和平、多元化的民主原則
國際社會應以民主的方式應對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經濟減速和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危機,“應該齊心協力,將這些負面挑戰轉化為正面機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首席財務官、副行長萊斯利·馬斯多普:改革和建立全球多邊機構恰逢其時
我認為現在世界大環境和條件都很適合建立新的多邊機構,我們現有的全球多邊機構正在很好地服務世界,但是這些機構依然需要改革,氣候變化是進行改革的一個主要推動力。
法國當代中國國際發展研究中心漢學家、地緣政治學家皮埃爾·皮卡爾:真正的民主原則是為人民謀福利
民主必須要尊重基本的權利,真正的民主原則是要為所有人服務,要把一切都交給人民,為人民謀福利。
馬來西亞國會下議院前副議長、前交通部部長、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詩杰:美國是民主的反義詞
全世界一直以來的共識就是民主是全人類共同的價值,它不應該由任何一個國家壟斷,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把自己想要的民主形式強加給任何一個其他國家。
毛里塔尼亞前總理、毛里塔尼亞爭取共和聯盟主席葉海亞·瓦格夫:政治穩定與經濟穩定無法分開討論
經濟穩定是政治穩定的外在體現,是吸引投資的首要條件。在解決民生問題、滿足人民所需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任何一個國家,政治穩定都無法與經濟穩定分開討論。